2018-02-06 16:14:34
不值錢的土貨成了搶手貨 “魔術師”上演生錢術
1月29日一大早,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大歇鎮(zhèn)雙會村,隆冬里的小山村一派蕭瑟。然而,村頭一棟小屋里卻是另一番熱鬧景象,幾個村民正忙著將一大鍋黑米花生炒熟、稱重、裝袋。
寒風中,村里72歲的陳珍英背著一袋花生推開了小屋的門,一個勁地夸贊給花生稱重的人:“還是你們年輕人腦袋瓜子靈活,我們賣不脫的花生炒熟了放到網上賣,竟然賣到了全國各地!”
陳珍英口中這個腦袋瓜子靈活的年輕人名叫向學明,2016年,他回到老家,租下村口的這棟小屋,辦起了村里的第一家電商服務站——雙會村電商服務站。
短短一年多時間,向學明就憑借小小的電商服務站,讓老家賣不脫的黑米花生、黃豆、大米等農副產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飛進了全國大市場,為當地經濟發(fā)展、產業(yè)轉型、脫貧攻堅打開了一扇新窗戶。
為什么要回到家鄉(xiāng)?
“老家一點也沒變!”2015年底,向學明攜妻子回鄉(xiāng)過年,鄉(xiāng)鄰們拿出可口的花生、胡豆、玉米等款待他們??墒?當問到這些好吃的農產品每年能賣多少錢時,大家都憨厚地搖了搖頭:“土貨不值錢,都是自己吃,能賣給誰?”
地處方斗山下的雙會村距滬渝高速路大歇鎮(zhèn)下道口約1000米,是大山里的一個傳統(tǒng)的農業(yè)小山村。長久以來,村民都是種植水稻、玉米、花生等作物,家庭收入絕大部分靠外出務工,平時村里難見幾個青壯年。
向學明就是雙會村外出務工人員之一。不過,由于他頭腦靈活,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在廣東一家臺資企業(yè)做到人力資源部經理,月薪1萬余元。2011年,他成家生子,打算扎根廣東。
“鄉(xiāng)親們的土特產變不了錢,太可惜了!”在廣東打工近20年,向學明了解電子商務的特點,“這些土特產要想賣出去,賣個好價錢,必須上網才行!”
一次機緣巧合,向學明被石柱縣商務局邀為座上賓,建議他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帶動村民發(fā)展農村電商。同時,大歇鎮(zhèn)政府也向他發(fā)出邀請,愿意以低價租給他一個閑置的車站小屋,建設雙會村電商服務站。
“要辦就要辦成石柱縣農村電商的樣板!”2016年12月,向學明拿出15萬元積蓄,將村口的小屋裝修一新,把大歇鎮(zhèn)第一個農村電商綜合服務站——一個集農產品倉儲加工、線上交易、線下體驗、物流配送、培訓孵化、便民服務于一體的雙會村電商服務站創(chuàng)建起來。
如何打造“網紅產品”?
向學明一回村,就向大家放出消息:只要有好質量的農產品,他都以高出市場的價格來收購,并當場結賬。
很快,村民將花生、玉米等農產品送了過來。
“我發(fā)現,本地小花生、黑米花生、糯玉米等農產品品質非常好,其中,黑米花生有望打造成‘網紅產品’。”向學明經過調查后,信心十足。
他開始著力打造“網紅產品”。
首先,他將從村民手中收購的泥巴花生經農家柴火烘炒加工,變成各種口味的熟花生。然后,統(tǒng)一包裝成小袋裝的黑米花生,掛到網店“象先生農莊”上出售。第三,他還在淘寶、天貓等知名電商平臺開設店鋪,在蘇寧易購、郵樂購石柱館、零距離石柱生活館等平臺開通貧困戶農副產品直通車,上線展示及銷售農產品單品30余種。第四,他還依托全縣電商日、年貨節(jié)等活動平臺,開展農產品網紅直播、秒殺等活動,吸引人氣。
向學明的每一包黑米花生包裝袋上都印有微信二維碼,可詳細查詢到每一個生產農民的信息,確?;ㄉ纳a品質。
“品質保障了銷量,開賣短短6個月,我就賣了1萬余斤。更重要的是,村民們對于電商,有了新的認識。”向學明說,以村民向世宇為例,他的一畝黑米花生產量700多斤,按照7元的收購價算,他賣了5000元,而如果像以往種植玉米來算,,畝產值僅2000元。
不值錢的土貨成了搶手貨,村民們像看變魔術一樣,見證了眼前的“奇跡”,紛紛與“魔術師”向學明簽訂了保底購銷協(xié)議,種起了黑米花生。2017年,向學明直接帶動150戶農戶新種花生300畝、生鮮蔬菜100畝,其中30個貧困戶種植花生60畝、生鮮蔬菜40畝。目前,他月均網銷額超過4萬余元,代購及增值服務2萬余元。
怎樣才能做大做強?
向學明的志向不僅如此——他要以大歇鎮(zhèn)雙會村電商服務站為主體,通過開辦“象先生農莊”、“向大姐生態(tài)農家”淘寶店等,打造石柱農村電商第一村,帶領雙會村民脫貧致富。
“我要大力推廣雙會村‘農戶+基地+電商’的扶貧模式,讓農戶的優(yōu)質農產品走得出去。”向學明說,他針對貧困戶的產業(yè)發(fā)展、知識水平、年齡結構等特點,摸索出了兩種收益扶貧模式。
一種是“股權收益”扶貧模式。由站點投資建設農產品加工、倉儲配送中心600平方米,對本地農產品進行初級加工,并策劃包裝,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同時,向縣里爭取扶貧基金50萬元,直接與20個貧困戶簽訂股權協(xié)議,定期給予貧困戶固定分紅和效益分紅,每個貧困戶每年可增加收入3000元。
另一種是“電商富農貸”金融扶貧模式。雙會村電商服務站根據政府提供的“電商富農貸”風險補償金擔保,向三峽銀行貸款,每帶動1戶貧困戶授信1萬元,用于定向收購貧困戶農產品。當年收購貧困戶農產品金額占融資金額的80%以上,可享受基準利率60%的利息補貼。目前,服務站與25個貧困戶初步達成“電商富農貸”農產品收購意向合作協(xié)議,預計收購貧困戶農產品30萬元。
“我要帶領村民組織網貨、開設網店,動員青壯年留在農村。“向學明決定,每年節(jié)假日,他都要趁新生代農民工返鄉(xiāng)之際,免費開設培訓班,通過現身說法、座談式教學等,教大家學習農村電商運營、店鋪開設、增值服務等實際操作內容。如今,他成功孵化電商從業(yè)人員14名,指導開設農產品網店15個,上線農產品單品超過50個,聯動實現網銷額100萬元,共同帶動農戶種植農產品約1100畝。
“這僅僅是我縣開設農村電商的一個縮影。”據石柱縣商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如今,作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石柱縣培育電商主體企業(yè)約570家,農特產品網店(含微店)達1800家,已建成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電商物流分撥中心、石柱特色館及182個鄉(xiāng)鎮(zhèn)村電商服務站點。2017年1至12月,全縣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16億元,其中網絡零售額6.4億元。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