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7 11:40:02
人杰地靈的長安,自古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里有什么樣的動人故事,都不會讓人感到意外。如今,身處輝煌新時代的長安區(qū)老科協科普報告團的成員們續(xù)接薪火,站立在屬于自己的歲月中,又書寫了屬于自己的歷史,在長安大地廣為傳頌。他們用人老心不老,人老志不老,人老智慧不老的一個個感人事跡,向社會展示了不僅僅是堅定的信仰、陽光的心態(tài),執(zhí)著的追求,還有富于溫度和時代風采的積極形象,具有讓人們禮敬、仰望和學習的時代高度。
千秋家園夢 求索科學魂
科普報告團的36位成員們初心不改,矢志不移,常年奔忙服務在長安大地上,讓科技惠及民生,點亮百姓的生活,成為走向富裕的最佳選擇。群眾需要什么技術,他們就傳授什么技術,群眾渴望了解什么知識,他們就講解什么知識,田間果園是課堂,村頭樹下即陣地。他們聚是一團火,散是漫天星;白天在田頭,晚上舞筆頭,被群眾譽為“科技財神”。他們不是明星,卻在群眾心里閃亮發(fā)光;他們少有鮮花、獎杯,卻不缺少群眾的贊許的口碑。年屆80周歲的農藝師張彥生,樂于奉獻惠及果農,相繼為全區(qū)40多個村組150多戶果農的300余畝果園,常年進行了技能培訓和技術指導,還擔任了泰寶、聞天兩個涉果企業(yè)近千畝果園的技術顧問。他與時俱進,總是干著今天想著明天,勤于學習,重視知識積累,自費訂閱了1000多種專業(yè)書刊,圖書館、閱覽室、楊凌農科城常常會見到他的身影,果農家里、田間地頭會不時聽到他講解、示范技術要領的聲音。他說:“盡管我年齡大了,但每當看到鄉(xiāng)親們急切渴望掌握技術的目光,我昨能拒絕呢?”高級農藝師、西安有突出貢獻專家梁宜策退休以來,仍然在他畢生熱愛的農業(yè)科技事業(yè)中鉆研,探索?!缎←溤蕉谏L發(fā)育進程研究初探》等7篇論文在《中國農業(yè)科技》《陜西農業(yè)科學》刊物上發(fā)表,還根據時令季節(jié)變化,身體力行地對村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推廣良種,編寫科普資料。近年來身體多病,但他弱體不弱智,依然不忘初心,服務桑梓,先后撰寫了《小麥冬前旺苗形成的機理及防控措施》多篇文稿,相繼榮獲西安市自然科學學術論文獎。高級農藝師高小平、高級工程師劉志、高級獸醫(yī)師任克昌……酷署嚴冬,春去秋來,克服年老體弱,行動不便諸多困難,長年默默無聞地進社區(qū)、進企業(yè)、進農村講道德、講健康、講技能,把自己交給了信仰,把論文寫在長安大地,把溫暖傳給群眾,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符號,留下了許多令人怦然心動的故事,以自己的躬身踐行詮釋著科技精神,詮釋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詮釋著科技創(chuàng)新的作用和前景,譜寫著新時代老科技工作者的贊歌,證明著老科協組織的生命力所在,展現了新時期老科技工作者不尋常的精氣神。
創(chuàng)新放飛夢想 科技引領未來
科技現已成為社會不可分割的部分,其觸角延伸到了百姓生活的各個角落,深刻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活福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對科技知識的需求更加迫切??破請蟾鎴F的成員們堅信,科學現今仍然是擺脫貧窮和落后的金光大道,是鄉(xiāng)村振興、國家強盛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撐。因此,他們始終順應群眾的意愿,回應社會的關切,精心做好像選種、施肥、嫁接、剪枝、防疫、土壤保護之類的每一件平凡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卻讓科技之光點亮了百姓生活,像陽光般溫暖著千家萬戶,高級講師種德仁、農藝師王永琪、主任醫(yī)師吳興田、孟章文、農藝師李福泉或舉辦科技講座,或用微信、抖音、快手、頭條多種現代傳播途徑,發(fā)送科學種植、健康生活,科技興農、科技發(fā)展類的知識內容,讓眾多的群眾提高了生產過程的精準化與智能化管理水平,從形成和確立科學文明生活的收獲中,感受到了科學之類、科學之奇,科學之功,積極投入到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大軍之中,年已八十多歲的市勞動模范、農藝師李淳基動情地說到:“年老不賣老,更要主動融入社會,增加個人的知識儲備,在與時俱進的追求里履行自己應盡的歷史責任。年數雖大,不能放棄初心;身體差了,不能丟掉理想;困難再多,也要展示好陽光心態(tài)。”他時常身背挎包,自帶干糧,穿梭在菜農的種植地里,義務指導下種、澆水、防蟲、采摘等技術要領和時節(jié)把握,深受群眾的好評。區(qū)科協的領導深有感觸地贊嘆道:“老科協科普報告團的同志是時代奮斗者的榜樣,是美好幸福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守護者,是強
區(qū)富民的一支重要的智力資源,有力詮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長安土地上的生動實踐。”
(西安市長安區(qū)老科協 駱忠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