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9 16:42:14
在陜北榆林市榆陽區(qū)的田野上,拖拉機的轟鳴聲響徹田間。而這些正忙碌著的農機,都是被“手機”召喚來的。近日,榆陽“智慧農機”小程序上線,和城里打車一樣方便,農民用手機發(fā)布訂單后,附近就會有農機手接單,并根據需求上門提供服務。
當地正在嘗試用互聯網的方法,促進農業(yè)數字化。
榆林地處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治沙成功后,廣泛種植根系發(fā)達的馬鈴薯以固定土壤。這里也是中國馬鈴薯五大優(yōu)生區(qū)和高產區(qū)之一,常年種植馬鈴薯260萬畝。即將到來的八月,馬鈴薯收獲季即將開始,而拖拉機,也變得搶手了起來。
馬鈴薯從種植到收獲,大概需要五種左右的農機,如果全部購買,對農民是一筆沉重的負擔。從六年前開始,榆陽區(qū)就開始成立農業(yè)合作社,鼓勵農機共享。但由于信息不對稱,在農忙季節(jié),農民找不到閑置的農機,農機手找不到需求的情況時常發(fā)生。
但現在,情況得到了緩解。68歲的王虎虎是當地農機合作社社長,社里一共有80臺農機,王虎虎表示,“以往都是通過親戚和熟人介紹客戶來,有了這個平臺,有更多跨區(qū)域的農戶找上門,閑置的農機也被有效利用了起來。”
產品經理申建梅向記者展示了“智慧農機”小程序,界面和平時城市中的網約車類似,但是新增了拖拉機種類的選擇和需要耕種的土地面積,以適應不同的土地和面積作業(yè)。
為了讓不識字的鄉(xiāng)親們也能方便的使用,“智慧農機”還支持使用語言,或者電話直撥的方式呼叫農機。
上線一周左右,王虎虎就已經接到了20多單生意。服務的農田面積有數百畝。“現在連碎片化的時間都被利用了起來,而且明碼標價,對于農戶和農機手來說,都是雙贏”。
“智慧農機”由陜西明杰數字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基于阿里云的技術開發(fā),“阿里云提供了很多現成的產品和工具,縮短了我們的開發(fā)流程,通過技術服務培訓賦能,幫助了我們發(fā)展,留下了一支團隊,我們現在還接入了阿里云的物聯網平臺,未來將有更多可能。”
這是互聯網方法與農業(yè)的奇妙相遇,為鄉(xiāng)村振興增添更多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