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6 09:27:00
進入五六月份,云南多地陸續(xù)開鐮,搶收小麥等夏糧,部分地區(qū)的農民也搶抓節(jié)令,抓緊插秧。“三夏”時節(jié)的云嶺大地,在田間壟上到處都是一派夏收夏種夏管的繁忙景象,農業(yè)生產正在有序進行。
大理洱源,農民忙插秧(6月3日攝)。新華網發(fā)(羅新才 攝)
云南省農情調度周報數據顯示,截至6月2日,云南省已收獲夏糧1449.80萬畝,同比增9.47萬畝。全省已播種秋糧3807.9萬畝,同比增196.6萬畝。
倉廩實,天下安。作為糧食產銷平衡區(qū)之一,云南省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抓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各項工作,確保云糧滿倉。
紅河州石屏縣哨沖鎮(zhèn)小麥飄香(5月19日攝)。新華網發(fā)(孔祥敏 攝)
糧食飄香收獲忙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不久前,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哨沖鎮(zhèn),萬畝小麥已進入收獲期,麥浪滾滾,麥香沁人心脾,村民搶抓時節(jié)收割,確保夏糧顆粒歸倉。
據介紹,過去當地百姓基本都是靠人工完成耙壓、施肥、除草、收割等生產環(huán)節(jié),現在已基本實現機械化,既省時省力,又減少了收割過程中的浪費。
麗江市華坪縣一片玉米種植地(5月15日攝)。新華網發(fā)(黃庭芳 攝)
在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興泉鎮(zhèn),5100畝冬早鮮玉米也已搶鮮上市。興泉鎮(zhèn)是華坪縣糧食的主要產地之一,主要生產玉米、稻谷等糧食作物。玉米收購商張?zhí)炱浇榻B,今年玉米的價格比較好,每天能收300噸左右,主要銷往北京、重慶、成都、貴陽等地,受到消費者歡迎。
近年來,興泉鎮(zhèn)依托光熱、氣候、土壤等自然資源優(yōu)勢,規(guī)?;l(fā)展玉米產業(yè),群眾腰包逐漸鼓起來。今年,興泉鎮(zhèn)推廣種植鮮玉米5100畝,產值預計可達2448萬元。
綱舉目張,糧食安全離不開整體統(tǒng)籌。
今年以來,云南省推進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扛穩(wěn)糧食安全責任。同時,嚴格落實中央下達云南的“兩個50萬畝”任務,即50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任務和50.12萬畝雜交稻旱種任務。截至6月2日,50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任務落實地塊50萬畝,播種進度45.23萬畝;50.12萬畝雜交稻旱種任務落實地塊49.85萬畝,播種進度42.22萬畝。
此外,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今年以來,中央財政先后下達資金300億元,向實際種糧農民發(fā)放一次性農資補貼。除了中央下達云南省的補貼資金外,云南省也發(fā)放了省級補貼資金,切實維護農民群眾切身利益。
種糧有保障,耕作更省力,收成收入在增加,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了,糧食生產活力也更足。
科技助力糧滿倉
種業(yè)是農業(yè)的“芯片”,一粒小小的種子在糧食安全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云南省農科院糧作所”)所長李小林介紹,長期以來,該所通過品種和技術支撐,為云南省乃至全國的夏糧豐收積極貢獻力量。目前,云南省農科院糧作所選育的麥類品種占云南省生產應用面積的50%以上;建立的小麥×玉米遠緣雜交誘導小麥雙單倍體技術體系為全國30余個科研院所和種業(yè)公司提供技術支撐服務,育種年限較常規(guī)育種方法縮短了4—5年。
“云麥112”在昆明市晉寧區(qū)晉城街道進行機收測產(5月6日攝)。新華網發(fā)(云南省農科院糧作所 供圖)
科技力量賦能產生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李小林介紹,2022年,云南省農科院糧作所選育的小麥新品種“云麥112”在昆明市晉寧區(qū)晉城街道500畝連片綠色高效種植示范田機收測產平均畝產達654.85公斤,創(chuàng)小麥綠色種植的高產水平;“云麥114”在麗江市玉龍縣高產示范田1.15畝現場機收測產平均畝產達776.40公斤,該產量刷新了我國西南麥區(qū)小麥單產紀錄。
除了在種子端加強科技支撐外,云南省農科院糧作所科技人員還下沉一線,手把手對基層農技人員和種植農戶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同時,采用跟班學習等形式,為云南省培養(yǎng)了一批技術骨干。
農技人員在育種試驗田中考種(5月16日攝)。新華網發(fā)(宗興梅 攝)
盡管科技力量在農業(yè)生產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農業(yè)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要“靠天吃飯”。為降低農業(yè)氣候性自然災害的影響,云南省及各州市抓實防災減災措施,做好救災服務和災情調度,確保農業(yè)生產安全。
以麗江市為例,麗江市農業(yè)農村局針對不同時期農業(yè)生產特點,聯合氣象、水務、應急等部門召開聯席會議,指導全市農業(yè)生產防災減災;同時,制定農業(yè)氣候性自然災害防災減災技術措施,推動農業(yè)保險“擴面、增品、提標”,不斷提高風險防控能力,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管出收成和效益
三分種,七分管。農業(yè)生產,管理至關重要。
6月初的紅河州紅河縣大羊街鄉(xiāng)格咪梯田里,有機紅米正在進入秧苗分蘗期,一棵棵分蘗后的秧苗為哈尼梯田穿上了綠色“新衣”。格咪村村民抓住晴好天氣給水稻噴灑葉面有機肥,期待有個好收成。
針對夏糧生產和病蟲害發(fā)生危害特點,紅河州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夏糧種植縣,利用多媒體、田間地頭、培訓會、專題講座等形式,對農藥經營者、農戶、種植大戶開展各類病蟲害防控技術和科學安全用藥技術培訓,指導農戶因時因地落實田間管理和病蟲防災減災技術措施。
稻魚鴨共作示范點(5月4日攝)。新華網發(fā)(紅河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既要五谷豐登,也要“土地生金”。今年,紅河縣在干熱河谷地區(qū)推廣“稻菜菜”輪作模式,保證水稻產量的同時發(fā)展兩季蔬菜產業(yè)增加農民收入。而在高海拔地區(qū)的梯田里,紅河縣推廣發(fā)展“稻、魚、鴨”共作模式,努力讓守護哈尼梯田的人們有糧吃、有錢賺。“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yǎng)技術,在保證水稻產量的同時還能增加魚、鴨兩種收入,這樣不僅提高了梯田的產值,還提升了農民種田的信心和經濟效益。”紅河縣農業(yè)農村和科學技術局高級農藝師楊克沙說。
此外,云南多地還積極嘗試從生產端到銷售端為農民提供一體化服務。在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沙河鄉(xiāng)允俸村,當地很多村民都加入了雙江允俸水稻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并將水稻從種植、管護、銷售全流程托管給合作社,由合作社統(tǒng)一進行管理,一條龍服務讓村民嘗到了甜頭。
無人機正在進行病蟲害防治(6月1日攝)。新華網發(fā)(査海霞 攝)
雙江允俸水稻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便于管理,有利于統(tǒng)防統(tǒng)治,確保種得出來、賣得出去,減少人工成本,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
高標準農田穩(wěn)基礎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其中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的基礎。
勐龍河畔高標準農田(6月5日攝)。新華網發(fā)(紅河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走進紅河縣勐龍河畔,可以看到昔日的“巴掌田”如今變成了一塊塊方方正正的良田,水泥路、排灌渠縱橫交錯,高標準農田成為當地發(fā)展現代農業(yè)的有力杠桿。
同樣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還有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大井鎮(zhèn)銀坪村的村民。該村屬典型山區(qū),有耕地1800余畝,主要種植糧食、烤煙等農作物。過去,由于田間道路狹窄,地塊零散,交通不便,農產品運輸非常困難?,F在,村里修了機耕路,路邊還修建了蓄水池,村民拉種子、化肥省下不少勞動力,排水灌溉也方便很多。
今年,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下達云南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專項(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022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11.12億元,用于支持云南省10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四五”期間,云南省還將新建高標準農田1500萬畝,改造提升550萬畝,有效改善項目區(qū)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提升耕地質量。
稻花香里說豐年。在云嶺大地這片希望的田野上,農民收獲了一茬又一茬糧食,又不斷播撒下生生不息的希望。種糧有收獲,日子有奔頭,糧食安全的基礎更牢了。
來源:新華網
編輯:牛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