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5 09:17:33
進入秋季備肥旺季,篩選肥料成為眾人關心的問題。此時,“忽悠團”卻瞄準化肥,將其作為行騙盈利的工具。他們通過冒充專家、送禮請飯、借“訂單農業(yè)”之名等手段,銷售假冒偽劣化肥,導致農戶上當、農業(yè)生產受損。
忽悠手法不斷翻新
送禮送酒請吃飯,想方設法騙消費者進套。今年夏管時節(jié),湖北省通城縣查獲一起非法銷售偽劣化肥案。據了解,該犯罪團伙通過免費請吃飯、買肥料送白酒等手段,吸引有化肥購買意愿的農戶前來“聽課”,誘惑他們購買所謂的“新型肥料”。而他們口中效果好又便宜的“新型肥料”,其實是對農業(yè)生產造成負面影響的偽劣產品。
借“訂單農業(yè)”名義生產銷售劣質肥料。今年7月,農業(yè)農村部辦公廳等部門公布5件以“訂單農業(yè)”為名設騙局坑農的典型案例。其中的一件生產銷售劣質肥料案中,犯罪嫌疑人通過當地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化肥經營門店推介,與多名果農簽訂臍橙采購合同,將劣質肥料產品銷售給果農用于種植臍橙,致使臍橙樹大量落葉落果,果農遭受損失。
冒充專家飾演講師,所謂教授僅有小學學歷。今年上半年,公安部公布多起化肥“忽悠團”售假典型案例。有的犯罪團伙分別飾演講師、銷售員等不同“角色”,有的犯罪嫌疑人只有小學文憑,卻冒充大學講師授課。這些化肥“忽悠團”連“吹”帶“騙”,編造身份假扮專家都是為了吹噓假劣化肥產品功效、性能。
“忽悠團”為何難治
假冒偽劣化肥隱蔽性強,從購買到被識破周期長。農戶往往在備耕時節(jié)就會提前購置一年的化肥,而等到農作物成熟才能發(fā)現(xiàn)化肥成效如何,“忽悠團”正是利用這一時間差。在上述案例中有一名種田30多年的老農民,被假專家騙著買了12噸劣質肥料,到發(fā)現(xiàn)這種肥料肥效差、效力短時,已經過去數月。
有的“忽悠團”跨省流動作案,“打一槍換個地方”。一處理過相關案件的民警介紹,有的化肥“忽悠團”成員來自多個省份,通過走家串戶進村流竄作案。他們在銷售農資時,往往線上聯(lián)系后直接送達,沒有開具任何票據,存在取證難、監(jiān)管難的問題。
缺乏針對化肥領域的相關法規(guī),懲戒手段有待完善。食藥環(huán)領域業(yè)內人士介紹,近年來,我國在化肥領域的法制建設穩(wěn)步推進,種子、農藥、飼料等都有了針對性的相關法規(guī),但暫時沒有專門針對化肥制定的法規(guī)。所以,在對化肥“忽悠團”等進行打擊時,有時只能歸于行政處罰范疇,難以進行有效的刑事打擊。 (據《半月談》)